看《Midnight in Paris》,身為劇作家的男主角來到巴黎,他一直覺得巴黎的 Golden Age 是 20年代,因為那個年代充滿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學家和藝術家,如海明威、畢加索、達利等。卻在回到 20 年代的時候,發覺當時的人又會覺得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。
故事帶出的訊息是,我們只有「現在」,「現在」已是我們可以擁有最好的時間。
我們只有現在,只有今天。 Steve Jobs 說把每天當是最後一天,才可以放下一切別人的期望、面子等枷鎖,真正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。
放下別人對自己的期望
放下無謂的比較與面子
真的那麼容易嗎
席慕容在《獨白》中說:「在一回首間,才忽然發現,原來,我一生的種種努力,不過只為了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。為了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,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,所有的桎梏。走到中途,才忽然發現,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,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。」
說要做回自己
但到底哪個才是自己
說要追趕心裡所想
到底是因為自己真的希望
還是因為知道做到了會有旁人羨慕?
4 則留言:
Midnight in Paris的Gil 沉迷過去,
覺得最好的,總是在過去了的那段時光
3 idiots中的角色害怕將來,不敢把握自己心中所想
只走著其他人認為正確的道路
不論是活在過去,或是過分擔心未來,人都不可能去享受現在
3 idiots電影拍得好的地方不是living the moment的訊息,
而是它表現出追尋心知所寄那份不容易,同時透過Rancho去表達能活在當下的海闊天空
能夠有這份勇氣,才可以有這份自由
追尋心知所寄所寄的前題是了解自己真正所想
如果不費盡力氣尋找答案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活出自己
所謂真正的自己,本來就是一個流動的概念,
只有在尋覓當中才能得到答案
太在意其他人的看法,結果只能走別人的路,
也只能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
但問題是, 我們心裡想追尋的夢想, 很多時候可能是因為身旁的耳濡目染, 讓我們想做某一件事, 那麼這又算不算是走別人的路呢。
哈哈。很玄啊。
那就代表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啊 :)
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時候,內心是沒有懷疑的
和外在世界的交流和互相影響是一件事,
而內心的渴望又是另一件事
人固然會被外在世界影響,
但真正屬於你自己的,是永遠都知道的啊
就像喜歡一個人一樣,喜歡不喜歡,都是來自於你自己的內心
嗯喜歡一個人.. 是的。這種感覺大概我最懂了。把喜歡一個人的傻勁放到其他事物上也許就會明白了...
謝謝你的留言呢是從哪裡看到我的blog呢?:)
發佈留言